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大眾傳播理論
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新聞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林麗雲 
課號
JOUR7021 
課程識別碼
342 M225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新聞315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大眾傳播理論

這是新聞所唯一的必修理論課程,因此在短短的一學期之中,我們必須選讀基本的傳播理論知識;但是這一個領域已經與當代各類社會人文思潮匯集,因而無限的開展。 本課程將以議題的方式來探討新聞傳播領域中主要的觀點和研究,例如傳媒的產製過程、媒介文本、閱聽人接收與認同,媒介效果等等。
1. 每一項議題都可以從不同的理論取向來理解,如量化研究、功能主義與多元觀點、批判理論、符號學、文化研究、女性主義、後結構主義、後現代主義、後殖民主義等等。因此,每個議題討論時,都會同時閱讀幾種不同的理論取向所作的解釋。
2. 本課程並不是要求學生熟背不同的理論或名辭,而是要啟發研究所學生觀察現像的問題意識、方法與興趣,認識不同理論的基本觀點,並訓練辨証批判的思維能力。當然,也希望同學藉由不同理論典範的角度,了解當代新聞傳播現像的多元而複雜的面向。同時,本課程希望同學不但能解析表面現象,更能具有深層結構的批判能力,培養深入的人文關懷角度。
3. 同學們背景素養各有所長(或所短),文化價值與政治觀點亦相當不同,對理論與實務的接觸和興趣亦有相當差異,因此,本課程除了要求熟悉基本教材外,並要求同學選擇專題報告,以結合個人特色有所發揮,共同分享。(但是請特別注意:請大家務必尊重個人不同之政治立場,培養多文化意識,傾聽、理解、並肯認不同的想法。)

課程平台: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journalismtheory/

 

課程目標
研究是解決問題的過程。
對於環境中的人事物,我們感到好奇或不解,但還是得面對,因此必須有所理解,才能因應。例如,
「這(記者的角色)是什麼?」(描述性)
「為何(不同記者」有不同的想法?為什麼? 」(解釋性)
「這類(記者角色)適合我嗎」?(價值性)
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些困惑,常憑直覺或常識(common sense),而有答案。
研究則是經由思辨與邏輯推演,而得到系統性的知識。這套知識,可能會挑戰或推翻我們習以為常的「常識」,對真實世界有一定的解釋力。基於知識,我們比較能理解世界,反思自我,接近真實,採取行動,改變世界。研究與生活實作(practices),應有交互影響的關係。
傳播與新聞研究則致力於回答傳播與新聞的議題。傳播學術在台灣已發展了半世紀,已累積了相當的知識。學者也採取了不同的取徑,有助於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傳播問題。
本課程開設於新聞研究所,希望藉由學理上的討論,讓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反思新聞工作上的位置,釐清相關的爭議。本課程是以議題導向,從不同的理論取向(如功能論、建構論與批判論)討論。主要的議題包括傳媒制度、產製、文本、閱聽人接收與認同、效果、未來的趨勢等。(歡迎同學提供意見)
具體而言,本課程的目標是:
1.從不同的理論與觀點來探討新聞相關議題,
2.幫助新聞工作者觀察、分析本土新聞傳播現象,以及
3.發展具問題意識和觀點的研究計劃。
 
課程要求
1.出席上課並參與討論(10%)
上課請準時。若全勤則有加分。因事不能到課,請務必告知老師或課助。無故缺課,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。
2.每週教材之閱讀作業與口頭報告(30%)
每次的教材,請課前閱讀,以進入課堂討論。請做成摘要,於每週上課前交。請分析每篇論文之問題意識(即作者為何提出觀點/或進行該項研究),並提出個人簡要心得與問題。每週書摘以兩頁為限;並列書目(如《新聞學研究》)。
同學將分組(兩人一組),輪流報告指定讀物之題旨與可討論之議題;時間為30分鐘。
3. 單元小組作業(20%)
同學將分組(兩人一組)觀察重要的新聞議題。內容與格式另訂。如〈2100〉與〈有話好說〉作為公共論述空間之比較,《蘋果日報》讀者之閱讀歷程。
4. 期末書面報告(40%)
(1)題材:可為理論文獻的整理及討論(不可僅是文獻堆砌,應有個人對其問題意識及發現之評述與討論),也可為一小型之相關案例研究 (請與本課程相關 )。
(2)型式:正式之學術報告型式繳交。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,格式應嚴格依照學術論文型式(應有書目與注釋)。
(3)內容:應指出具體之問題意識(亦即論文主旨),說明為何用特定角度討論特定的問題,如何解答此問題,應呼應問題意識,結論應總結研究發現,檢討是否達成原設定之目標,有何困難,有何建議等。
(4)進度:應在期末一個月前,寫出大綱與老師討論。繳交時間,另訂。
5.其他
任何書面作業,請依照論文格式及註釋格式,並校正錯字。請遵守學術倫理(絕不可抄襲)。 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每週三下午 
指定閱讀
第一篇 概論
一, 課程介紹
Q研究與實作的關係為何?理論有用嗎?
1-1蔡永彬(2007年4月9日)。〈面對社運、動心忍性〉。《台大新聞所通訊》。
1-2徐瑞婷、李佳欣與王瑋蓮(2009年1月)。〈師父帶進門,造化看個人:畢業生對台大新聞所教學方向的反思與檢討〉,《目擊者》(68):56-61。

二, 理論與典範的基本概念
Q傳播研究的理論與典範的意義為何?「科學」研究的限制何在?
2-1 程之行譯(2001)。〈理論的探索過程〉,《傳播理論(Littlejohn, S.W.著)》頁13-33。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-2 程之行譯(2001)。〈理論的探索過程〉,《傳播理論(Littlejohn, S.W.著)》頁35-43。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-3江才健(1998年5月3日、4日)。〈迎接一個後科學時代的宇宙新思維〉,《中國時報》。

三,傳播研究領域中的典範�歷史回顧
Q台灣新聞學術的特色為何?是否有助於改良環境?研究的定位應為何?
3-1鍾蔚文(2000)。〈世紀之交,追尋傳播研究的意義〉,《淡江大學社會學刊》,2000年10月:1-15。
3-2鍾蔚文(2002)。〈誰怕眾聲喧嘩?兼論訓練無能症〉,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創刊號:27-39。台北:中華傳播學會。
3-3陳世敏(2002)。〈提一個大問〉,《中華傳播學刊創刊號》:81-85。
3-4林麗雲(2004)。《台灣傳播研究史: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第六章。
第二篇 制度與生產
四,新聞制度
Q2009年初,在傳播政策有許多爭議,如公廣議題,NCC委員內部的岐見。這些爭議反映哪些不同的制度思維?理想的制度為何?

4-1 Williams, R.(1960).Communications. London: Penguin.
4-2張錦華(1997)。〈多元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〉(第三章),《公共領域、多元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》頁29-48。台北:正中書局。

影片觀賞:澳洲廣電服務SBS 與法國公共電視Arte
五,新聞產製
Q哪些因素會新聞的生產?有何問題?
5-1 馮建三(1997)。〈新聞學與經濟體系〉,《新聞學》。台北:空中大學出版社。第二十一章,頁583-623。
5-2陳志賢(2005)。〈商業電視是樁既剝削又歧視的生意?─電視商品閱聽人的生產與家庭論述〉,《 新聞學研究》,83:167-210。
5-3翁秀琪(1992)。〈傳播者研究(第八章)〉,《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》,頁103-120。台北:三民。

第三篇 新聞文本
六,新聞理論與分析(一)(客觀論與內容分析)
Q不同哲學預設下,新聞的定義為何?客觀論如何形成?客觀新聞的元素為何?
6-1林元輝(2004)。〈本土學術史的「新聞」概念流變(第三章)〉,翁秀琪(編)《台灣傳播學的想像(上)》,頁55-84。台北:巨流。
6-2 McQuail, D. (1992). concepts of objectivity Media performance (pp. 183-195). London: Sage.
6-3馮建三(2001)。〈四家報紙勞工新聞量的歷史分析:1953-1998〉,《傳播研究集刊》(7)。
七,新聞理論與分析(建構論與框架分析)
Q建構論下,新聞框架的意義為何?如何分析?
7-1臧國仁(2004)。〈框架理論〉,《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: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第二章。
7-2鍾蔚文、臧國仁、陳憶寧、柏松齡、王昭敏(1996)。〈框架理論的再探-以臺灣大學女研社放映A片事件為例〉,翁秀琪、馮建三 (編),《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論文集》頁181-224。台北: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。
八,新聞理論與分析(批判論)
Q批判論下,新聞與社會權力結構的關係為何?如何分析?
8-1張錦華(1994)。〈新聞與意識形態〉,《報學》,8(4):176-183。
8-2夏曉鵑(1993)。〈「外籍新娘」現象之媒體建構〉,《臺灣社會研究》(43):153-196。
8-3唐士哲(2005)。〈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: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84:79-118。
單元作業一
第四篇 新聞與閱聽人
九,閱聽人(一)概論,說服研究、使用與滿足
Q如何理解閱聽人?從實證的角度,閱聽人的本質為何?
9-1陳雪雲(2004)。〈媒介與我: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(第九章)〉,翁秀琪(編)《台灣傳播學的想像(上)》,頁305-345。台北:巨流。
9-2徐美苓(1999)。〈關懷在愛滋蔓延的時代裡──閱聽人對宣導廣告的接受度研究〉《 新聞學研究》,61期,頁31-72。
9-3張卿卿與羅文輝(2007)。〈追求知識、認同或娛樂?政論性談話性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93: 83-139。
十,閱聽人(二)接收分析
Q閱聽人如何解讀新聞?從人文的角度,閱聽人如何接收新聞?
10-1 Allan, S.(2004). News Culture. Buckingham: Open University Press. 中譯本由陳雅玫譯(2006)。〈新聞、閱聽人、日常生活〉,《新聞文化:報紙、廣播、電視如何製造真相?》。台北:書林。第五章,頁115-38。
10-2 林芳玫,1996。〈閱聽人研究:不同研究典範的比較〉,《女性與媒體再現》。 台北:巨流。第七章,頁183-234。
10-3簡妙如(2008)。〈全球化的「更真實」狂熱:真人實境節目的心理技術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(94):1-60。

影片欣賞:21天不看電視的日子

十一,效果(一)
Q政治置入性新聞是否會影響閱聽人? 如何分析新聞的效果?
11-1彭賢恩與張郁敏(2008)。〈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95:55-110。
11-2 王毓莉(2005)。〈政府運用「置入性行銷」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初探性研究〉,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第8期:115-159。
11-3 陳憶寧(2003)。〈2001年台北縣長選舉公關稿之議題設定研究:政治競選言說功能分析之應用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74: 45-72。
十二,效果(二) 
Q在分析效果時,應如何形成問題意識?特別是在社會文化效果方面。
11-1 羅文輝(2000)。〈性策略理論、性別、第三人效果與支持限制色情媒介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63:201-222。
11-2 林芳玫(2000)。〈性擇論與色情:評析研究者如何挪用演化論術語傳達性別刻板印象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65:131-156。
11-3 翁秀琪等譯(1994)。《民意-沈默螺旋的發現之旋》。台北:遠流。第一章,第二章。頁24-58。
影片欣賞: 有色眼鏡,岐視的一課
單元作業二
期末報告與討論
第五篇 展望
十三,新聞學理念與實踐
Q如何建構新聞理念與實踐?
14-1黃惠萍(2005)。〈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: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〉《新聞學研究》,83期,頁39-81。
14-2目擊者編輯部(2007年3月)。〈公民新聞時代〉,《目擊者》(57):11-33。
14-3 Curran, J. (1991). Mass media and democracy : A reappraisal Mass Media and Society (pp. 82-117). 唐維敏譯(1997)。〈大眾媒體與民主〉《大眾媒介與社會》。台北:五南。

十四,新聞/傳播政策/行動
Q在全球化時代,未來的傳媒改革行動為何?
15-1 Sparks,C.(1998年12月)。〈全球的傳播,全球的權力(上)〉,《當代》,136:105-118。
15-2 Sparks,C.(1999年1月)。〈全球的傳播,全球的權力(下)〉,《當代》,137:89-99。
15-3 Steven, P.(2006). The Nonsense guide to global media. 中譯本由孫憶南譯(2006),《全球媒體時代:霸權與抵抗》。第二章〈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〉第七章〈革命尚未成功:國際行動與媒體民主〉。台北:書林出版公司

影片觀賞 文化干擾(cultural jam)
十五,演講

十六,演講


 
參考書目
四,補充參考書目
主要書籍
張錦華等譯(2002)。《傳播符號學理論》。台北: 遠流。(介紹相當有系統,且能深入淺出)
王蒿音譯(1993)。《傳播研究的里程碑》。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翁秀琪(1992)。《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証》。 台北:三民。 (主要傳播理論觀點整理)
陳學明(1996)。《文化工業》。台北:楊智。
李金銓(1988)《大眾傳播理論》。台北:三民。
張錦華(1994)。《傳播批判理論》。台北:黎明。
林芳玫(1996)。《女性與媒體再現》。台北:巨流。
徐美苓(2001)。《愛滋病與媒體》。台北:巨流。
倪炎元(2002)。《再現的政治》。台北:韋伯文化。
黃瑞祺(1996)。《批判社會學》。台北:三民。
McQuail, D. (2002).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. 5th edition. London: Sage.
馮建三譯(1995)。《電視、閱聽人、文化研究》。台北:遠流。
馮建三譯(1994)。《文化帝國主義》。.時報出版.
Boyd-Barrett & Newbold (ed.)(1995). Approaches to Media. London: Arnold.
主要期刊:
《新聞學研究》、《中華傳播學刊》、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、《傳播與社會學刊》等。
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,
Journalism Quarterly,
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
As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,
Journal of Communication
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
The Publics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